个人简介:张歆茹,女,农业与生物工程学院2023届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。现服务于黑龙江北安市石泉镇。
当青春与西部相遇,当理想在基层扎根,我在黑龙江乡镇民政工作的淬炼中,找到了最滚烫的成长答案。作为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,我想把这段用热爱浇灌的时光讲给你听,更想邀你一起,用青春热血续写属于我们的时代篇章。
一、或许你会问:基层工作能带来怎样的成长?
临近毕业,面临诸多的就业选择,我积极响应“到西部去,到基层去,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”的号召,选择做一名服务于黑龙江的西部计划志愿者,来到一个偏远小镇,尽我所学,服务建设,实现我的个人价值,去祖国最北边贡献青春力量。

我们是困难群众的“暖心桥梁”
作为青年干部,我们的工作不仅仅是处理文件和数据,更是要用心去理解,用情去服务,用实际行动去践行“为人民服务”的宗旨。走村入户核查低保、特困人员信息,为孤寡老人协调养老服务,帮残疾家庭申请无障碍改造。当80岁独居老人攥着临时救助金流下眼泪,当低保户领到生活救助物资露出笑容,你会明白每一次政策落地,都是照进生活的光。从群众中来,倾听群众呼声,反映群众愿望,一切为了群众。到群众中去,关心群众疾苦,多为群众办事,一切依靠群众。

我们是基层治理的“青春力量”
参与社会救助档案整理,面向群众在群众中听民声、解民忧。管理低保户的申请、审核以及日常服务。这看似简单,实则责任重大。每一份低保申请背后,都承载着一个家庭的生计问题,每一个数字,每一次审核,都可能影响到他们的生活。我深知,我手中的笔,决定的不仅仅是数字,更是他们生活的希望。扎实做好每一件工作,强化服务观念,简化办事流程,提升办事效率。这里没有光鲜的写字楼,却有最鲜活的中国故事;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,却有“把小事做成大事”的成就感。

二、或许你想知道:平凡如我如何在西部绽放光芒?
有人问:“基层条件艰苦,为什么选择留下?”我的答案藏在三个“收获”里:
收获“接地气”的成长
孟子说:“民事不可缓。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,于是我走出书本的框架来到真实的西部,沉淀下来用心感受来到这里,再读这句话如同洪钟一样振聋发聩。当我来到一间间低矮的泥房前,才意识到这里是多么的困难,每走访一户我更加了解这个小镇,更加重视民政工作,民之所望政之所向,保障民生没有终点。基层就像练兵场,让书本知识落地生根,让稚嫩肩膀担起责任。

收获“双向奔赴”的温暖
工作之外还有生活,老乡们亲切地称赞的瞬间,让我明白:自己的努力不是“过客式”付出,而是真真切切被需要、被珍视。同事们关怀的照顾,一次次带教的耐心里、一顿顿家常饭的热气中、一声声“小张,来搭把手”的信任里。领导亦师亦友的指引,领导们主动了解我们的工作困惑与生活需求,一句“有困难随时说”,感受到被重视的温暖。虽然这里冬天很冷,但是人是暖的,这些平凡的感动,让远离家乡的我们,找到了“此心安处是吾乡”的归属感。

收获“可复制”的未来
在基层服务的经历和时间,可以让我们思考自己适合走什么样的路,在繁琐工作中提升沟通协调、应急处理能力,从“职场新人”蜕变为“多面手”。基层的酸甜苦辣让志愿者更懂国情民生,以青春热血书写属于自己的意义人生。更重要的是这段经历教会我们:真正的成长,从来不是选择“容易走的路”,而是在“难走的路”上踩出属于自己的脚印。

三、或许你犹豫:短暂的奉献是否值得一生的珍藏?
有人说,青春是用来奋斗的。而我的奋斗,是用两年时光,在乡镇民政台账里记录万家冷暖,在乡村小路留下脚印,在群众笑容里看见意义。这不是一场单向的付出,而是一次与西部同频共振的成长。当你学会用“民政温度”丈量民情,用“青年视角”破解民生难题,你会发现:原来,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,从来不是一句空话,而是脚踏实地的选择。
亲爱的学弟学妹们,基层不是“镀金池”,而是“炼金炉”。如果你想触摸真实的中国,想让青春在泥土里扎根,欢迎接过我们的接力棒。西部的风已吹起,基层的舞台已备好。愿我们以志愿之名,赴一场与时代的约定——在祖国大地的“毛细血管”里,书写属于青年的滚烫诗篇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