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共青团菏泽学院委员会官方网站!
基层动态
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> 基层动态 >> 正文

党史故事100人接力——音乐与舞蹈学院“党史故事百人讲述,党史知识百问百答”活动第55期

2021年10月24日 23:19  点击:[]

百年党史、学以正心,牢记嘱托、感恩奋进。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,百年征程波澜壮阔,百年初心历久弥坚。在这一百年的非凡历程中,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,怀揣信仰、视死如归、英勇斗争、忘我奉献,谱写下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,浇铸成无可撼动的精神长城。为深入贯彻落实菏泽学院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精神,进一步推进音乐与舞蹈学院党史学习教育,自4月9日起,音乐学工将连续推出由我院100位师生接力讲述的100个党史故事,共同回答的100道党史题目,一起学习百年党史,汲取奋进力量。第55期由音乐与舞蹈学院专职辅导员宋彦丽讲述《沂蒙精神永不灭》。

《沂蒙精神永不灭》

大家好,我是音乐与舞蹈学院专职辅导员学生第二党支部书记宋彦丽,我很荣幸参加咱们音乐与舞蹈学院组织的“党史故事百人讲述,党史知识百问百答”活动,今天我给大家讲一讲《沂蒙精神永不灭》的历史故事。

这首《沂蒙颂》,歌唱的是沂蒙山区一群既普通又不平凡的妇女:在那血雨腥风、战火纷飞的年代,她们用甘甜的乳汁、无私的母爱,甚至是宝贵的生命呵护着八路军将士的后代,她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——“沂蒙红嫂”。

抗日战争爆发后,八路军在敌后开展游击战。战士们从全国各地来到前线,他们没有固定的生活居所,孩子出生后也没有条件带在身边,只能把自己的亲骨肉寄养在当地的老百姓家里。

在沂蒙山区,有一家党员婆媳,她们是王换于、张淑贞、陈洪良,是今天故事的主人公。一天,王换于去西辛庄看望寄养的革命后代,当发现孩子瘦得不像样时,她一阵心酸,就将孩子抱回了家,对儿媳们说:“我抱来的是八路军的孩子,他们的爹娘在前线打鬼子,你刚生养过孩子,有奶水,得好好喂养他们。”“放心吧!有俺在。孩儿就在。”儿媳们二话没说,立刻答应了下来。要知道,当年的沂蒙山区缺衣少食,生活十分困难,儿媳们的奶水不足,在抚养自己孩子的同时还要照顾这些孩子,奶水已不够吃,却总是先紧着八路军的孩子们吃,她自己的孩子常常眼含泪水,用祈求的眼神望着母亲:“娘,我想喝米汤。”“娃儿,听话,等八路军打跑了鬼子,娘种好多粮,天天让我儿喝米汤。”

为此,王换于的4个孙子因为营养跟不上先后夭折了,“孩子都是娘身上掉下来的肉!”作为母亲的儿媳们怎么会不心疼自己的孩子,每当看着自己孩子们面黄肌瘦的模样,她们的心犹如刀搅一般,婆婆王换于安慰她们说:“儿啊,娘对不起你,可八路军为咱老百姓打天下,咱不能让他们没了后、不能让烈士断了根呀!”在王焕于和儿媳们的精心呵护下,革命者的儿女们得到了健康成长,整个战时幼儿园里战士们的孩子都被保全了下来,41个孩子,一个都没有少。这41个孩子里有元帅的儿女、将军的女儿等等。正是王换于一家拼尽全力的保全,才让这些为国家而奋斗的英雄们得以子嗣绵延。

在沂蒙革命老区,有千万个像王换于、张淑贞、陈洪良一样伟大的母亲,多少年过去,沂蒙母亲从未停止过对“儿女”们的思念,她们常常在村口盼望,而“儿女”们也从未忘记过自己的沂蒙母亲,他们无数次在梦中呼唤着:“妈妈、妈妈,下辈子俺还做您的儿郎。”

沂蒙之魂,大爱无疆。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,在沂蒙山区这片热土上,可以说是“村村有烈士,家家有红嫂”。明德英,用乳汁救伤员;王换于,用心抚养40多名革命后代;李桂芳,双肩扛起战桥;祖秀莲,为战士熬鸡汤……她们送子参军、送夫支前,缝军衣、做军鞋、抬担架、筹军粮,谱写了一曲曲血乳交融的军民鱼水情。

当今,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、在“两个一百年”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,沂蒙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第一批伟大精神,我们坚信:沂蒙精神必将与延安精神、井冈山精神、西柏坡精神一样,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、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!

今天的党史故事就讲到这,感谢大家的聆听!

关闭

共青团菏泽学院委员会  版权所有  设计制作:马克思主义学院 刘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