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共青团菏泽学院委员会官方网站!
基层动态
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> 基层动态 >> 正文

党史故事100人接力|音乐与舞蹈学院“党史故事百人讲述,党史知识百问百答”活动第67期

2021年11月14日 16:27  点击:[]

百年党史、学以正心,牢记嘱托、感恩奋进。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,百年征程波澜壮阔,百年初心历久弥坚。在这一百年的非凡历程中,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,怀揣信仰、视死如归、英勇斗争、忘我奉献,谱写下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,浇铸成无可撼动的精神长城。为深入贯彻落实菏泽学院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精神,进一步推进音乐与舞蹈学院党史学习教育,自4月9日起,音乐学工将连续推出由我院100位师生接力讲述的100个党史故事,共同回答的100道党史题目,一起学习百年党史,汲取奋进力量。第67期由音乐与舞蹈学院2018级音乐学二班的武艺芳讲述《包干到户 体制创新》。

《包干到户 体制创新》

大家好,我是音乐与舞蹈学院2018级音乐学二班的武艺芳,很荣幸参加咱们音乐与舞蹈学院组织的“党史故事百人讲述,党史知识百问百答”活动,今天我给大家讲一讲《包干到户 体制创新》的故事

1977年6月,作为农业大省的安徽,28万个生产队在当年只有10%的生产队能够维持温饱,67%的生产队人均收入低于60元,人均收入40元以下的约占25%。从全国来看,农业合作化后,在农村集体经济的基础上,农业生产力有了相对的提高,但是经营管理过于集中,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,在很大程度上,抵消了国家对农业的巨大投入。导致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都比较缓慢。面对这样的情况,各级领导都很着急,思考解决办法。

1978年秋,安徽省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,这使得当时的安徽农民和农业生产,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。

然而,正是这样的挑战,给了安徽一次率先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尝试的机遇,也让凤阳县小岗村的一份特殊契约,成为了拉开中国农村改革序幕的一个标志。在那个后来人尽皆知的夜晚,村西头一间低矮破旧的茅草屋里,严宏昌、严金昌等18个衣衫褴褛的村民就着微弱的煤油灯,酝酿着一件惊天大事。为了活命,大家把田地分到各家,搞起了包产到户。他们冒死在契约上留下了红手印。

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”。一年后,如同释放了魔力,小岗村的粮食产量由之前的每年的3万斤左右一下子增加到13.29万斤,相当于“文革”期间年均产量的4倍。不仅证明了18户村民选择的正确性,也推动了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向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。

从安徽、到四川再到全国,从农民自发的责任书到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的正式确立。到1981年底,全国已有90%以上的生产队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。从1982年到1984年,中央连续三年对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的生产责任制给予充分肯定。并在政策上积极引导,从而使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的责任制迅速在全国广泛推行,人民公社制度随之解体。此后,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断完善,最终形成农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。

好了,今天的党史故事就讲到这,感谢大家的聆听!谢谢大家!

党史故事来源于百度百科

关闭

共青团菏泽学院委员会  版权所有  设计制作:马克思主义学院 刘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