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共青团菏泽学院委员会官方网站!
基层动态
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> 基层动态 >> 正文

党史故事100人接力|音乐与舞蹈学院“党史故事百人讲述,党史知识百问百答”活动第98期

2022年01月02日 18:08  点击:[]

百年党史、学以正心,牢记嘱托、感恩奋进。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,百年征程波澜壮阔,百年初心历久弥坚。在这一百年的非凡历程中,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,怀揣信仰、视死如归、英勇斗争、忘我奉献,谱写下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,浇铸成无可撼动的精神长城。为深入贯彻落实菏泽学院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精神,进一步推进音乐与舞蹈学院党史学习教育,自4月9日起,音乐学工将连续推出由我院100位师生接力讲述的100个党史故事,共同回答的100道党史题目,一起学习百年党史,汲取奋进力量。第98期将由音乐与舞蹈学院教工党支部宣传委员兼统战委员闫洁讲述《隐姓埋名人 惊天动地事》。

《隐姓埋名人 惊天动地事》

大家好,我是音乐与舞蹈学院教工党支部宣传委员兼统战委员闫洁,很荣幸参加我们院组织的“党史故事百人讲述,党史知识百问百答”活动,今天我为大家带来的是《隐姓埋名人惊天动地事》的故事。在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金银滩草原一个叫上星站的小站中,一列老式的蒸汽机火车静静地停在铁轨上。相关史料记载,就是在这个叫上星站的不起眼的小站,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装运上列车,驶向远方的实验场,履行了它不平凡的使命。

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,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,为打破核大国的讹诈与垄断,为了世界和平和国家安全。在条件十分艰苦的情下,党中央高瞻远瞩,果断作出了研制"两弹一星”的战略决策数以万计的专家、科技骨干、朝鲜归国志愿军、大学毕业生、工人和技术人员,从全国各地奔向核武器研制和试验的第一线。凭借自己的知识水平、技术积累和不懈努力,中国科研人员完成了这项“不可能的任务”。记者前来探访的海晏县金银滩草原,就是新中国第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所在地。基地前身为第二机械工业部:一厂它是中国核武器发展的摇篮,因孕育诞生我国第一枚原子弹和氢弹,培育形成伟大的“两弹一星”精神,而在今天被人们誉为“原子城”上星站就属于当年基地的十二厂区。和基地的其他厂区一样,上星站现在已经成为个供外来游客瞻仰、参观的景点。整个基地目前正在被打造成为一个展示"两弹一星"历史历史发展成就的综合性旅游基地,这个曾经的核武器研制基地,正在以一种开放、坦然的面貌诉说着共和国的过去,展示着一段段不平凡的历史。在当年的原子弹总装厂座座厂房、包括当年职工们生活居住活动的“工人之家"依旧矗立在眼前,可以想象当年这里曾是怎样一副热火朝天的场面。

据了解,随着"两弹一星"事业的发展,金银滩草原上的核武器研究基地不再是军事区。为了保留原子城的历史,近年来,厂区原来的房屋得到了保护性维修,这里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。在爆轰实验场旧址,记者看到,在一片翠绿的草原上,矗立着一座功勋碑,功勋碑上镌刻着钱三强、王淦昌、郭永怀、彭桓武、邓稼先、程开甲、朱光亚、周光召、陈能宽、于敏等人的头像与名字,这些今天的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字在那个年代却不为人知。就在这个与世隔绝、荒凉偏僻高海拔的草原上,他们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、热血甚至生命,创造了撑起大国脊梁的光辉业绩和不朽成就。原子城纪念馆馆长马清芳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。当年,"两弹一星“元勋王淦昌来到高原工作的时候已经54岁,为了保密,他为自己取名“王京”。这位当年已经是国内外知名的核物理科学家,放弃国外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,抱着“我愿以身许国”的豪情壮志,隐姓埋名,在基地整整工作了17年,当他离开基地的时候,已经是71岁的华发老人。当基地的建设者们初到金银滩的时候,这里还只是一片荒原,条件极为艰苦。经过几十年的建设,今天,这个叫作西海镇的小镇早已因为“两弹一星“精神而为人们熟知,吸引着许许多多游客前来参观。当年"两弹一星"精神的铸造者们,赋予了这片广袤而美丽的草原厚重、丰富的精神内涵,它不仅是海北州海晏县这个小县城的亮丽名片,更成为民族的精神与信仰依托。

“两弹一星”的精神实质就是'热爱祖国、无私奉献,白力更生、艰苦奋斗,大力协同、勇于登攀,。如今,原子城已经成为我们传承和弘扬‘两弹一星’精神的重要基地,许许多多来到这里的人都为之动容!相信'两弹一星’精神必将在新时代的传承、弘扬中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辉!“马清芳对记者说。今天的故事就到这了,感谢大家的收听,再见。

关闭

共青团菏泽学院委员会  版权所有  设计制作:马克思主义学院 刘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