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共青团菏泽学院委员会官方网站!
基层动态
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> 基层动态 >> 正文

菏泽学院物电学子赴小井镇:躬耕“三下乡”启航“小荷学堂”纪实(三)

2025年07月21日 11:40 传媒中心 点击:[]

7月18日的小井镇,晨露沾湿窗沿时,“小荷学堂”的教室里已响起翻动书页的轻响。菏泽学院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队的志愿者们,用晨读的琅琅声、书信的滚烫意、故事的启发性,串联起上午的充实;又以午后诗词的雅致、数学的生活化、实验的惊奇与歌声的赤诚,让这一天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鲜活注脚。

诗行里的感恩与力量


晨读课上,《游子吟》与黄河诗词交替响起。志愿者将“慈母缝衣”与“黄河滋养”并谈:“就像草木感恩雨露,我们要记得身边人的付出。”孩子们的诵读声里,渐渐漾起对“回报”的向往。

知识为桥,连接心意


上午的学业辅导课,成了情感表达的预热。低年级认读“谢”“恩”等字,有人指着字说“要写进信里”;高年级练习感恩短句,“我谢奶奶,如河谢水”的造句,让知识与心意相连。

一纸书信,尽述心言


亲情陪伴课上,信纸铺开,孩子们执笔凝思。“爷爷,您教我算收成,我数学进步了”“妈妈,您寄的字典,我已识满一页”……字迹歪扭却字字恳切。不会写字的以画代言:端水的小人、牵着手的祖孙,配上“xie xie”的拼音,将满腔感激凝于尺素。志愿者轻改错字,看着孩子们将信折成纸船,仿佛那船正载着心意漂向家的方向。

故事为镜,照见承诺与智慧


绘本课上,《星星的约定》的坚守与《我的幸运一天》的智善,让孩子们恍然:“信里的‘我要帮您’,要像故事里那样说到做到。”

荷风里的诗意与生活


诗词鉴赏课上,杨万里的“映日荷花别样红”与孩子们笔下的信封相映,荷的清丽与信的温情在纸上交融。

数学入生活,演算含温情


下午的数学辅导课,志愿者以“给奶奶买苹果”“帮爸爸算工钱”出题,让数字成为表达爱意的工具。“这道题像奶奶算针数,我会做!”一个女孩的话,让演算有了温度。

静电与激光,点燃探索的火花


物理实验课上,气球吸纸屑的“魔法”、激光爆气球的震撼,点燃了探索欲。孩子们数着“吸起5片纸屑”,将刚学的数字化为观察的语言。志愿者笑着说:“想知其然,就得学好数理。”

《祖国不会忘记》里的赤诚与担当


音乐课上,《祖国不会忘记》的旋律响起。孩子们的歌声里,有对亲人的承诺,更有对家国的赤诚。一个男孩举着信道:“我要像保护黄河一样爱祖国。”

放学时,孩子们攥着信与作业本,脚步轻快。7月18日的“小荷学堂”,让感恩的种子、探索的勇气、家国的情怀,在孩子们心里扎了根。这份记忆,如黄河岸边的鹅卵石,温润而坚定。

关闭

共青团菏泽学院委员会  版权所有  设计制作:马克思主义学院 刘康